10月22日,在黄泛区农场第四分厂举行的省棉花机械化收获现场上,机器采摘棉花让一旁观看的参会棉农、种棉大户、棉纺企业、棉花种植大县的有关人员大开眼界:一小时采棉10亩左右,效率是人工采棉的200多倍;净采率超过95%,接近人工采棉。
“实验证明,河南省的机械植棉技术基本成熟,标志着河南麦茬棉花的生产向着全程机械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对稳定日益下滑的棉花种植面积,必将起到积极作用。”河南省农机推广站站长夏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河南是我国纺织行业的集聚地,也曾是棉花种植大省,棉花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近30年来,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1978年种植棉花918万亩,1992年最高达到1872万亩,以后种植面积以每年8%的幅度下滑,今年已降至历史最低点,统计部门公布的棉花种植面积不到300万亩。
作为纺织大省的河南,以棉纺织为主,产值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70%,纯棉纱占纱总产量的95%,居全国第二位,年需棉花28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25%。而今年我省棉花产量只有大约40万吨,仅占全国的3%左右,产量与需求相差甚远,80%以上的棉花缺口,只能靠新疆棉、进口棉、国储棉等渠道来补充。棉花供需矛盾趋于尖锐。
针对这种现状,棉纺织企业急,政府有关部门也在急,但农民并不急。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种植棉花费时、费力、成本高,而玉米、大豆、花生农资人工成本投入少,收益不比棉花差。
据省农技推广站副站长马勇介绍,棉花生产需要的植苗、间苗、浇水、施肥、打杈、打药、打顶、摘花、掰花、晒花等工序,全靠人力劳作,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成本高。
黄泛区农场第四分厂厂长朱金利具体分析说:每亩棉花需要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投入500多元,纯收益1000元左右。在棉花的种植管理中,50%以上的生产用工用于棉花采摘。7个月劳作,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赚得多,所以农民不愿种棉花。除此之外,棉花种植需要劳动力较多,但目前从事棉花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妇女,难以满足棉花高产栽培和田间管理的需要,种植减少势在必然。
为阻止棉花种植面积下滑,从去年开始,省农机局与省农科院联合进行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攻关,在黄泛区农场四分厂建立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不仅涉及棉花品种、栽培技术,还涉及田间生产管理,是一项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集成技术,这就要求种植行距和采棉机相匹配,而且要求收获前25天左右喷洒脱叶催熟剂,确保棉花吐絮相对一致。
此外,河南的机采棉与新疆等地的一年一季棉花不同。研究人员针对我省小麦种植大省的省情,筛选出适合麦收后播种、又不影响种麦的棉花品种,重点在麦茬地上进行机械直接播种、机械栽培、机械喷药脱叶、机械收获等试验,麦收后机械化直播,比育秧、机械化移栽节省费用300多元。
实行机采棉在内的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提高了种植棉花的效益。但我省的棉花种植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使得棉花种植很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管理和采棉,不一定能够被棉农所接受。
用棉企业希望棉花又多又便宜,棉农希望棉花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想要平衡好“种棉”与“用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扭转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下滑的趋势,有关部门还需从加大种棉补贴、提高收购价格、解决棉农增收等问题上下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