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收储启动前,棉花期货作为为贸易商和企业定价、套利、套保、融资的工具被大量使用,而2011年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后,由于90%的现货棉花资源通过收储进入国库系统,导致市面上可用于期货交割的棉花资源十分有限,棉花期货交易日渐萎缩。
据郑商所数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一号棉花累计成交量从2.78亿手、4206.73万手降至1490.54万手,分别同比下降84.87%、64.57%;累计成交额从362594.59亿元、41888.61亿元降至14813.1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8.45%、64.64%;年末持仓量从13.31万手、13.29万手降至6.28万手。
直补后,棉花价格重归市场,期货仓单不会因收储而缺乏,棉花期货作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工具将重新被涉棉企业大量使用。棉花期货重新活跃起来,期货市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从今年4月份起,在直补政策的预期下,棉花合约活跃度显著放大。一号棉花的持仓量迅速攀升,从4月末的8.96万手、5月末的10.93万手增至6月末的12.37万手,截至7月11日,持仓量进一步放大至15.6万手。
“可以预测到,今年9、10月棉花开始上市的时候,棉花企业会更多关注期货市场,参照期货市场的价格,倒推出收购棉农籽棉的价格,收到籽棉马上批量地在期货市场做卖出保值,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收购到销售的过程中,避免棉花市场价格下跌遇到的风险。”张闻民说。
据悉,目前已有部分贸易商利用期货套保,将新年度的尚在地里的棉花预售给纺织企业,风险已经提前锁定。张闻民介绍,“一些前瞻观念强的老总们,已经在期货上做一些预保值,效果都非常好,从年初的17000元/吨跌到现在的15000元/吨以下,有些人的收益率达到30%-40%。”
业内人士认为,在利用目标价格政策保护最上端种植者利益的同时,还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规模化的棉花种植专业户、合作社及农场,认真培育好农产品(棉花)期货及期权市场交易平台,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利用这些市场手段进行风险规避,提高抗风险能力,达到政策最好的实施效果。
日前获悉,为进一步推进棉花期货市场的发展,郑商所正在积极研发棉纱、生丝等纺织产业链期货品种,完善棉纺织产业链体系,更好地服务政策改革,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期货服务。
随着棉花市场逐步开放,涉棉企业经营风险大为增加,参与棉花期货市场经营刻不容缓。张闻民建议,相关企业应采取期货经营操作及风险控制方法组合,参与棉花期货仓单棉、现货棉保值、库存棉花棉纱期货保值,期转现和期现结合操作方式;根据纺织企业年度经营规划,按照“成本+费用+利润”平衡基价交易标准方法,确定收购棉花成本、品质数量、贷款资金、仓储运输、分阶段、按比例预测市场价格趋势,确定大型企业棉花棉纱期货市场交易交割数量、金额、月份、基差、买卖方向、阶梯价位比例、基价波段优化调整;同时在预测下年度棉花棉纱棉布的成本利润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期货优化经营模式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