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棉花年消费量在700万吨以上,主要以国内棉花为主,其余则需要进口。近年来,随着我国棉纺织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端市场逐步让出,国内的棉纺织产品质量则不断提高,行业对高质量棉花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我国的棉花使用人工采摘的越来越少,特别是作为主要产棉区的新疆,正在逐步推广机采棉。高品质的产品需要高质量的棉花,但由于新疆的机采棉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部分技术还不成熟,其机采棉的质量与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棉花质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给我国的棉纺织产业用棉造成很大困扰。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为了推动国内机采棉的使用,进行了多次深入调研,向纺织企业征询使用机采棉的情况,并征求了相关的意见。虽然目前新疆机采棉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棉纺织企业对于新疆机采棉质量的提升抱有较高的期待,希望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促进机采棉质量的提升和纺织企业的使用。
在我国的进口棉花中,美棉占25%左右,近年来对澳棉的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正在逼近美棉。因此,以美国、澳棉为例,分析比较中、美、澳三国棉花质量现状,对正确评价我国原棉的国际地位及指导纺织企业用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本情况
先、后天条件缺一不可
美国棉花产区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中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地区,涉及17个州,因此各地区原棉品种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其最优质的棉花生产于西部地区的加利福尼亚州,因为该地区气候条件好,高等级棉花比例大,品质好;中南部地区的棉花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32%左右,平均纤维长度超过27.78mm。美国中南部地区的棉花,其GM (高级)、SM(次高级)与Mid(中级)棉花,对应我国老标准的1~3级棉花。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机器采棉的国家,机采棉技术世界领先。相对我国机采棉而言,其大规模的农场式管理、全机械采摘,使其棉花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好得多。
澳大利亚棉花共有1500个农场种植,生产规模较大。由于其国内劳动力成本较高,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生产效率快。澳大利亚棉花平均单产在100公斤/亩以上,由于大面积种植同一个品种,采用同一个生产模式,因此质量一致性很强,适合纺织工业需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澳大利亚的许多棉花生产企业全部为私人经营,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实体,市场运作非常规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
澳大利亚的棉花95%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三大棉花出口国。澳棉纤维品质色泽洁白,强力高,品质一致性好。
新疆机采棉(以下新疆棉均指新疆机采棉)主要分布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的农场化种植模式及管理更有利于机采棉的推广,机械化作业、减少用工也正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新疆兵团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加快了机采棉的研究和推广。首先,兵团将机采棉技术的推广资金纳入兵团各级财务预算,逐步提高对机采棉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特别在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上予以重点支持;其次,从选种、整地、播种、浇水、施肥、喷药,到采收、运输、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加强技术管理;再次,逐步提高机采棉种植和栽培技术,采用国内外先进的采棉机,培训采棉机操作人员加速推广机采棉。2014年,全兵团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采摘已达75%。可以说,新疆机采棉的发展与我国纺纱企业的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
内外对比
新疆机采棉差在哪儿?
2014/2015棉花年度,新疆棉的销售进度整体缓慢,但质量较好的手摘棉却非常抢手,受到了企业的追捧。为降低原料成本,今年许多企业非常关心新疆机采棉的品质和价格,不少企业在挑选机采棉、改进纺纱工艺上下功夫。有企业表示,机采棉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企业会尽力适应使用机采棉,只要质量好,即便稍贵,企业也愿意埋单。
中棉行协多次深入调研,向纺织企业征询使用机采棉使用的情况,下表是国内棉纺企业收集国内外机采棉主要质量数据对比。
虽然棉纺企业的HVI检测设备中,短绒率与含杂率等指标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比较,但也能充分说明,新疆机采棉存在一致性差、含杂率高、异纤较多、短绒率高、长度短等问题。由于新疆机采棉将不同成熟度的棉花同时采收,导致棉花的一致性较差,与美棉、澳棉相比,含杂率多在2%左右,杂质粒数多,新疆机采棉的杂质面积是澳棉、美棉的150%以上。多数企业反映,与美棉相比,新疆机采棉的前纺落棉率远高于进口美棉,甚至个别企业达到了10%,而美棉的落棉率仅在5%左右。另外,新疆棉成纱后棉结、索丝粒数过多,大部分在350粒~450粒/克。
新疆机采棉生产过程中的地膜碎片很多,棉纺织企业难以清除,导致总体异纤含量远高于美棉和澳棉。虽然表中的短绒率数据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由于各企业HVI对短绒率的测试台间没有可比性,结合企业普遍反映的情况看,新疆机采棉的短绒率要远高于澳棉和美棉,多在16%以上,且新疆机采棉的长度较短,整齐度不够,长度多在27毫米左右,单纤维强力低,影响中高支纱质量,使得企业的配棉成本较高。
使用情况
难以满足高档产品需要
新疆机采棉管理不当的加工流程,使得棉花的棉结、杂质、带纤维籽屑、软籽皮的数量增多、变小,疵点一般是人工采摘棉的5倍以上。许多疵点都以带纤维籽屑的形式出现,疵点小、重量轻,在开清棉工序过程中很难被清除,在纺纱过程中很容易随纤维而转移到下一工序,加重了梳棉工序开松、除杂、梳理的负担。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是改进机采棉的轧棉工艺,缩短籽棉的加工流程,防止疵点增多变小,以此达到减轻清梳联工序开松、除杂、梳理的压力。
新疆机采棉的成纱疵点数量较多,特别是棉结、短粗节较多,而且这些疵点在纺纱过程中很难被消除,既增加了纺纱生产成本,也使成纱棉结未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工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以新疆机采棉为主的纱线质量指标较澳棉、美棉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新疆棉成纱棉结要比澳棉、美棉高10%~40%,这类棉结对后工序织造的影响,绝大多数都是以棉球的形式出现;同时新疆机采棉成纱的毛羽也比澳棉、美棉高10%~20%,特别是长毛羽更明显。一般情况下这类毛羽对高质量的针织物有害,也就是说高质量的针织物用纱很难使用机采棉纺纱,即便使用也要严格控制疵点数量。
目前,棉纺织企业应用新疆机采棉纺纱的支数主要集中在20~40支,个别品种最多不超过60支。企业普遍反映,不太关注颜色级、轧工质量指标,而是更关注长度、马克隆值、强力、含杂率、短绒率等内在指标。
企业根据所生产品种的不同,选择不同质量的棉花进行配棉生产,但随着我国纱线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业对原棉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能够满足需求的棉花数量越来越少。一般情况下,在生产超高支纱时需要采用新疆长绒棉、美国皮马棉或埃及长绒棉,生产中高支纱线主要采用2级或3级棉,生产中低支纱时主要采用4级棉,不同的企业原棉采购有不同的标准。比较特殊的要求是做漂白纱对原棉的异纤含量有特殊的要求,在生产高档漂白纱时要求异性纤维不能超过4根/包,加工一般漂白纱要求异性纤维不能超过8根/包,常规品种不能超过20根/包(见表3)。
改进建议
系统管理提升内在质量
中棉行协汇总行业专家与企业的意见,对新疆机采棉提升质量给予建议。
在棉花生产加工环节,要优选棉花品种,培育适合新疆机采棉的品种,不能只注重产量,更应该注重棉花内在质量,进一步提高棉纤维的长度、马克隆值、强度等品质,弥补因当前国产机采棉不成熟而导致的与澳、美棉的质量指标差异,填补纺织行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增长市场空缺;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更加耐用的地膜,加强对棉田地面的废旧地膜的管理,并设法防止在采摘时吸入和带入籽棉,使得经过轧花打碎后难以处理;在采收管理上如除叶剂喷洒、收摘机械工艺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改进,进一步降低棉杂含量;在机采籽棉收购管理上,严格分清头道和二道籽棉,避免将不同成熟度的棉花进行混淆加工,造成整体质量下降。目前,轧花厂为了获得更好的棉花外观效果,卖高价,一般进行3~4道皮清处理,虽然皮棉外观改善了,但过度加工却对纤维造成了损伤,导致棉结增加、纤维断裂、短绒增加,降低了皮棉内在的品质。同时将一些很容易在棉纺清花工序去除的大杂打碎,变成纺织厂难以去除的小杂。建议加工时对机采棉减少皮清,使得棉花既得到了主要清理,也不对纤维过度损伤;另外还应鼓励机采棉加工企业加强地膜的挑拣,类似“三丝”管理分档分级。
棉纺企业使用新疆机采棉时,在纺纱工艺流程中要减少对机采棉的打击次数和减小打击力度,避免纤维损伤变短,保证产品质量不下降,采取优质器材和减少使用周期(不利因素就是购买器材次数增加,增加生产成本);针对新疆机采棉短绒率、含杂率高、异性纤维多等问题,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从棉纺企业生产工艺进行调整,例如增加落棉率,在清花工序增加清除异纤机,把短纤维、棉花杂质在清花、梳棉、精梳工序落掉,异性纤维在清花工序清除60%等措施来保证纱线质量,但纺纱制成率会大幅度下降,原料成本会大幅提高。同时还要采取调整相应的工艺流程等措施。
目前,许多企业反映机采棉是未来趋势,也在积极尝试使用,但由于质量不尽如人意、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等原因,多数企业在尝试后就放弃继续使用或控制使用量。从机采棉与手摘棉的价格对比看,每吨国内机采棉低于手摘棉1000元左右。中棉行协调查显示,纺企可接受的价差范围为每吨1000~1500元左右。对于优质机采棉,纺企可接受的价差约为每吨400~500元,如机采棉质量极好,则纺企对价差并不敏感。企业热切期望新疆机采棉质量能够迅速提升,逐步接近美棉、澳棉等外棉质量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