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淘宝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滴滴打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改变了针织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获取利润的模式。我国作为制造大国,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的发布,是我国政府关于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转型方向的重要指导,其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为针织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然而针织工业目前智能化应用整体情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抓住“互联网+”这个新机遇?
在近日召开的以“互联网时代的针织科技”为主题的“2015年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首席专家王智,对“十二五”期间我国针织工业的变化进行了梳理。从近几年的出口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针织产品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利润有所上涨,产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行业布局深度调整,产能向我国东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转移;节能减排上取得一定成绩,单位用水量和能耗大幅下降。针织行业生产使用的国产设备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减少了用工量。与此同时,针织行业的投资也进入更宽泛的领域,如鞋业、无缝内衣、风力发电等。随着电子商务普及度的提高,企业经营模式也在悄然改变。
“1997年丰田在大阪某展会上展出全自动纺纱系统,但多年后其设备的应用仍然很局限,这并不是因为技术没有被攻克,而是由于设备应用的成本过高,当时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不足以支撑全自动纺纱系统大范围应用”,这是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祝宪民举的一个例子。祝宪民认为,针织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数据信息海量,客户需求日趋个性化,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信息技术改造工业体系,建造一个智能工业的体系和结构,是适应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但企业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林光兴表示,打造智能化工厂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机械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有力推动针织技术装备进步,智能化将给行业带来更大提升。林光兴认为,针织工业的发展分3个阶段:首先是数字化,生产、产品等信息数字化转化,便于搜集、储存、处理、分发,这个阶段我国已经完成。其次是网络化,网络链接产与销,信息共享,加强产业互动。最后是智能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实现远程控制,提高效率,减少用工。在林光兴看来,我国信息化从初级到高级发展过程中,存在软件开发滞后、研发集成不足、认识存在误区、资源缺乏共享、信息难以对称、分析不够全面等问题,行业推进智能化是新课题,一些大企业取得了成功经验,但多数企业仍处于局部应用阶段。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主任、江南大学教授蒋高明认为,目前针织工业面临若干挑战,首先传统针织生产技术难以支撑庞大数据处理,其次如何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效服务提供给客户,这是实现智能生产、建设智能工厂的现实瓶颈。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针织企业必须积极探索建设针织产品示范生产线,实现生产、仓储和电子商务的物联网集成,实现整个针织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蒋高明表示,在提高质量方面,当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对出口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日益严格,针织企业必须加快推广应用实时监测技术,对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降低成本方面,针织企业劳动工资水平增长幅度较快,已达15%左右,企业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劳动岗位现场管理和职工绩效考核,通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力和管理成本,MES的绩效管理等功能得到极大关注。节能减排方面,节能减排既有国家政策方针的硬性规定,也有针织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国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企业环保排污的要求日益严格。建设物联网是针织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目前国内有100多万台针织装备没有联网功能,生产模式落后。预计到今年底,我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十三五”后期将达到万亿元量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