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中国新疆棉上市的脚步已越来越近,而轮出的100万吨国储棉的竞卖不仅成交量让人大跌眼镜(截至8月26日储备棉轮出累计成交5.84万吨,成交比例仅3.44%),成交价格也一再下滑,现货市场的低迷反作用于郑期、ICE,整个棉花市场悲观气氛较浓,那么截止8月底19-20万吨保税棉(其中SM、M、SLM级美棉占65%-70%;巴西棉、澳棉、乌兹别克斯坦棉占20%-25%)在中国新棉上市前是否还有机会大量清关进入市场呢?笔者认为可能性已不大,原因归纳如下:
一、高品级棉花的需求明显下滑。目前港口澳棉、巴西棉、美棉以及中亚棉整体品级、品质比较高,而物美价廉的低级别印度棉、西非棉却难现踪影,中国纺织企业高支纱生产、消费和出口已全面收窄,秋冬季订单对C40S、C32S及以下粗支纱的消费触底反弹。
二、中国政府无增发进口配额计划。考虑到国储棉仍有1100多万吨巨量有待释放;新棉上市前不打压棉价、不打压棉农收益以及第一批100万吨国储棉竞卖中2012年度国储外棉已充分满足用棉企业需求的事实,2015年12月底前政府不会增发任何形式的进口配额;内外棉价差的持续缩小,使进口配额的作用逐渐减弱。
三、银行等对进出口企业信用额度收紧。2013、2014年度国内外棉价均呈“前高后低”,签订远月船期、合约外棉的中国贸易商、棉纺厂大多亏损,有的棉商甚至亏得“一塌糊涂”,开信用证或完成合同都遇到困难;5月份以来,青岛、张家港等地频繁出现部分贸易商因开不出信用证而不得不违约的现象。
四、外棉清关后在价格上没有任何优势。8月下旬青岛、上海、广州、张家港等港口SM 1-1/8美棉、SM 1-5/32澳棉清关后人民币服价集中在14200-14600元/吨、16200-16500元/吨,与新疆2128级棉的差价分别在1200元/吨、3200元/吨以上,纺企更倾向于采购国产新棉。
五、2015/16年度新疆棉的加工品质、等级和“三丝”控制等方面将有比较大的提升,机采美棉、澳棉、巴西棉等在“三丝”“一致性”等方面的优势或不断丧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