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棉花“配额”发放将进入“常态化”和“亲民化”,本次管理层准备发放的“非国营贸易配额”,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就是释放一个明显的信号。虽然“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有”总比“没有”好。继“本次”之后,不排除今后还有“下次”和“再下次”。等到配额“按需分配”那一天到来的时候,“配额共产主义”似乎很快就会到来。
问大家一个问题:每次坐飞机,航空公司发的“航空餐”,每人一份“配额”对吧,但是如果你不饿,你会不会坚持吃掉这份“航空餐”?我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就是:小朋友们不管饿不饿,都会很兴奋“要”这份航空餐(最后被浪费),小孩子的这个行为可以理解。而成年人如果处于饥肠辘辘的状态也肯定要这份“配额”,但是如果成年人肚子不饿(没有订单在手),好不容易申请到的“配额”烂在手里用不掉,那就会“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以呢,我还是建议棉纺厂“看菜吃饭”,要按需申请、合理使用进口棉花配额。如果“肚子饿”甚至可以向乘务员多要一份“盒饭”,但如果你已经很“饱”了,就千万不要“为了配额而配额”,否则“撑”着也难受。这个是基本常识。哈尔滨会议之后,配额发放基本定调,大家在心理层面有了预期,盘面上也有了相应的体现。远期行情无惊无险,“慢牛格局”没有改变。
本次配额发放,由好几个看点。其中之一就是政策发布的时间选择。例如:以前,管理层都习惯在周末发布新闻的,那是因为有个周六和周日可以缓冲一下“政策”对行情的冲击,但这次增发进口棉花配额的消息选择在非周末时间发布,也许是管理层觉得这种“妇孺皆知”和意料之中的消息对市场的冲击不会很大。因此管理层选择在非周末时间发布也就可以理解了。从《公告》的内容来看,2018年 6.15-6.29号申报和申请配额,估计很快就要下发,当然还取决于中美谈判的结果。
针对“非国营贸易”定向增发配额,暂时缓解了下游中小纺织企业对进口棉花的“渴望”,然而“解渴”之后呢?“饥饿疗法”的前提是“期盼”,如果未来没有悬念,没有期盼,“饥饿疗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实体企业讲究的是“订单优先,利润优先,时间优先,价格优先”。增发配额对下游的纺织厂来说肯定是好事。纺织厂对于原料的选择多了,国内的棉纺厂与国外的棉纺厂,可以面几乎同样的原料价格和竞争环境,这就要考验彼此的真功夫了。但是如果未来某一天“配额满大街”,我们跑步进入进入“配额共产主义,按需申请分配”的时代,那么一夜之间有没有配额也就不重要了。假设真的到那个时候,管理层顺应纺织企业的呼声,取消配额也就顺理成章了。再说,我国新疆棉花经过这几年的“拨乱反正”,棉花品质有所提高(棉种选择得好),新疆棉花的某些指标甚至好过美棉,而美棉除了“三丝”少点以外,美棉其他的指标并没有什么大的优势,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增加也不是个难事。国内棉纺厂虽然对进口棉花有需求缺口,本来89.4万吨的数量,即使增加个20%左右,马马虎虎也够了,现在“本次”增发80万吨(滑准税配额),几乎翻了一倍。如果还有“下次”再增发20-30万吨“非国营贸易配额”,不限制配额种类,造成“配额满大街”,那就等于“变相取消了配额”。但是问题是,下游的纺纱厂有没有足够的订单支持这个增发的80-100万吨配额的使用?业内人士估计,如果人民币一路贬值到8左右(特朗普的请示美元政策和美联储加息,都会导致人民币变相被动贬值),纺织品订单回流,那还真有可能促进国内棉花用量的大幅度增加,但是这个只是理论上的推测,未来的事情,谁又能知道呢。
未来的不确定性非常大,美棉价格70美分以下或者100美分以上都可能有机会见到。我建议大家多读几遍《公告》里的措辞,“本次”和“非国营贸易配额”,这是几个意思?请语文学得好的同学们留意《公告》的措辞,既然有“本次”,不排除有“下次”和“再下次”。既然有“非国营贸易配额”,以后可能就会有“国营贸易配额”,我以前说过,“配额是一张纸,高兴时要多少有多少。不高兴了,一吨都没有”。 希望我是想多了。
外棉的价格最近上升幅度很大,很明显短期内已经被炒高了,超出了应有的价格“斜率”,虽然中远期“慢牛格局”不变,但是短期回调的压力很大。当然了,美棉远期合约即使到了100美分,如果你有能力接到相应的订单,倒也无妨,问题是:你能吗?你以为你是中国男足?再一方面,新疆优质棉花即将在2018年的国庆节之后大量上市,普通的细绒棉花进口清关后的含税价格在18000上下,国内的棉纺厂还是有采购意的,如果短期内进口棉花价格被炒高了,进口棉花价格出现倒挂,例如进口普通细绒棉的完税价格如果达到21000+ 以上,而新疆同等级的棉花现货价格在17000-18000左右,那么就会出现中国的棉纺厂“拿着粮票吃地瓜”的现象,到那个时候,“配额”几乎成为一张“白条”。Easy Money , Easy Go.
虽然本次棉花配额增发对中国棉纺厂是利好,而且是长期的利好。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棉花属于大宗商品,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国内外投机商炒作气氛很浓厚,我国很多机构靠棉花这个品种而“一战成名”。投机商的“棉花情节”挥之不去,一旦有机会就会“搞一把”。但是对于实体生产型的纺织企业来说,尽量不要参与“抢配额,炒棉花”的大军。即使美棉价格到达100美分甚至更高,棉纺企业还是要根据自身接单的情况决定原料采购。对外棉的需求量取决于“使用外棉的订单”有多少,做好原料采购的“供应商库存管理--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国内保税区仓库里的棉花库存是首选,中远期的点价单,棉纺企业一定要借助于专业的机构来处理(他们有“棉花期权”等工具对冲风险,建议和他们的现货子公司一起做联合对冲),棉纺企业不顾现实,“敞口赌后市”的做法要不得。在目前的实况下,我建议纺织厂坚持按需采购,不备太多的库存。有订单支持就考虑选择外棉,没订单把握就只能选择“吃瓜”。
棉花配额增发,“中国因素”成为炒作题材,也引起国际棉商关注。和一班国际棉商聊天时候,有一句话飘进我的耳朵“现在是最好的“钓鳖”时机,钓的就是那些脑子冲动的棉纺厂老板们”,你的脑子一冲动,分分钟就可能成为国际棉商的“瓮中之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