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质量大数据作用推进科技兴棉
7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情况的通报》。中国纤维检验局(以下简称中纤局)的公证检验数据显示,2017/2018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综合质量有所提升,但异性纤维、混等混级、品种适应等问题仍然不能放松。
据统计,2017/2018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涉及的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0个,与上一年度持平,涉及加工企业1030家,比上一年度增长4.36%,检验量2336万包,528.5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27.30%、27.13%。新疆作为我国棉花最主要产区,检验量在全国仍保持非常大的比重,而内地棉区检验量逐步进入平稳期。
报告显示,2017/2018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综合质量有所提升。从颜色和轧工质量来看,颜色级指标区域化差异较为明显,近年来各区域检验量占比逐渐趋于稳定,因此颜色级指标变化不大,以白棉为主,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白棉2级与白棉3级两档。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档。从纤维长度来看,平均长度基本与上年持平,但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有所下降。从纤维内在品质来看,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两项指标表现均为良好;其中,马克隆值指标较上一年度再度提升,A级占比明显增加,C2档过成熟棉占比减少;平均断裂比强度指标回升,强及以上棉花占比提高。
报告指出,2017/2018年度是在3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第一年,在价格回归市场,纺织企业优质用棉需求难以满足的形势下,棉农及棉花加工企业普遍更加注重棉花内在质量,以求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好的质量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拓宽产品销路。
报告认为,今年棉花质量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异性纤维、混等混级、品种适应等问题仍然不能放松。主要原因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我国棉花种植以小户、分散为主,棉花生产集中度低,有较大推广面积的品种很少,在加工环节,大部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经营理念和质量意识较差,部分虽然有质量意识,但不注重在收购棉花时细分棉花等级的能力。二是很多棉农采摘后待价而沽,又未执行“分存”,导致早期采摘的籽棉和后期采摘的籽棉掺混,马克隆值等指标差异较大,对后续纺织环节影响较大;由于担心综合指标低的棉花卖不出去,棉农或棉花加工者有意识的将优等棉花和低等棉花掺混在一起优劣混卖,形成资源浪费,造成棉花品质普遍中等偏下,高品质棉花匮乏。三是随着国家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很多“两小一土”及无资质的加工企业因其体量小、经营灵活、加工成本低而呈现开工趋势,造成抢占资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四是我国的棉花品种繁多但优良性状突出的比较少,品种更新换代加速,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棉花的质量;同时,新疆机采棉均是将原有的手摘方式的棉花按照机采的要求进行种植,始果始节位低、株型松散、成熟期较松散、纤维短、质量较差,不是机采棉的最佳选择品种,在品种选择与新品种选育上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促进棉花质量提升,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报告建议,把握棉花产业形势,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发挥质量大数据作用,加大科技兴棉力度;树立品牌效应,提高优质棉市场竞争力;监督与服务并举,提升全国棉花质量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