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挣钱了好办事,不挣钱了呼吸都是错的……
氨纶价格自去年四季度初见顶后,已经持续下跌超过半年,价格几近腰斩,期间虽有小幅抵抗,但难改大势。
需求端处于淡季且无明显利好、新增有效产能不断投产、老旧落后产能淘汰较慢等等影响下,供过于求使得价格持续走弱,盈利水平随着价格下行不断压缩,老旧装置的亏损压力逐日增加,这就是上半年氨纶市场的状态。
价格下行,利润寥寥,其实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毕竟市场潮起潮落,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在暴跌的市场中,却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环节,或者说是在去年暴涨的行情下,如果没有做好这一环节,那么,能否逾越接下来这个漫长的冬天就很难说了……
一、暴涨的行情打乱了既定的计划
在原料端涨价带动、疫情防护物资需求及消费偏好改变的影响下,氨纶市场从2020年8月下旬开始,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暴涨行情,整个市场一直处于高开工低库存、供不应求的状态,最低库存一度达到并持续在10天以下,吨丝利润空前。
低风险、高盈利的局面不仅促使部分老旧装置重新开机,同时也使多数中小氨纶企业的生产计划被打乱,在与多家氨纶企业的生产负责人员沟通中发现,很多厂家都推迟了新产品的研发或者是在正常生产线上的批量规模化生产,毕竟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转为批量生产都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且从品种更换、工艺调试到最后的合格品产品,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就去年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因此,维持现有的生产线,保证开机率最大化,搁置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在当时的局面下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但是在如今急转直下的行情中,不能及时的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就难免陷入了常规品种或者低端差异化产品的价格战中,对于大多数没有成本优势的中小氨纶企业来说,就相当的被动了,在高附加值的差异化产品快速占领市场的今天,常规品种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在库存逐日增加、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去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及批量生产的转化,无疑要承担更高的风险了!
也许,大部分氨纶企业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转型升级机遇,在这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周期里,这将是致命的……
二、头部氨纶企业依然在加大研发力度
通过成本核算及分析可以看到,氨纶生产的相当一部分成本来自加工费用,头部氨纶企业在扩产的同时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能耗等方法,不断与同行拉开成本差距;而在研发发面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头部企业的市占率及盈利空间,其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同步提升。
根据公开资料,国内三家氨纶上市公司去年的研发投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泰和新材研发投入(含芳纶)增加65.78%;新乡化纤研发投入(含粘胶)增加32.61%;华峰化学研发投入(含化工新材料及基础化工产品)增加101.30%,且华峰化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也同步增加。
这其中不免有研发用料成本上涨的因素,但是更多的还是头部氨纶企业对研发环节的重视,涉及差异化新产品的开发、溶剂助剂相关技术的开发、高效生产工艺技术的设计及调试、生产制造智能化的改进等,通过持续的研发,不仅使产品应用领域更加细分和全面,在产品性能多样化,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可以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提升,还可减少一线生产工人劳动量,节约车间人员的使用,提升车间智能化应用,降低人力成本。
头部氨纶企业不断扩张,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而通过在研发环节的持续投入,差异化、高附加值的品种不断推出,则进一步挤压其他企业的市场空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头部企业势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价格优势,同时也可能出现更多的收购、兼并操作,虽然本就是控股股东,但泰和新材受让星华氨纶45%股权,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也许仅仅是行业内卷的开始。
三、扩张困局下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头部氨纶企业的吨丝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有提升产能、增加产量,吨丝生产成本才能下降,但是目前的中小企业使用的聚合反应器大多设计日产能只有10-15吨左右,相对目前新的聚合技术存在着产品功能单一、能源消耗大、聚合物停留时间短、粘度增长快、聚合物粘度稳定性差等短板,不利于高速纺丝和高品质产品的生产。
即使通过增加粗旦丝纺位来提高实际产量,现有的聚合设备也不能满足增产要求,其反应器使用周期、聚合反应效率及原液品质都会明显下降;如果通过工艺改进、设备升级后可以进行价格较高的细旦丝的大规模生产,但是又造成了实际产量的下降,吨丝成本还是会提高。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更应该考虑的是根据实际设备能力,开发粗旦丝生产工艺,提升纺丝速度,通过在可控范围内的提高产量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进行差异化产品的开发,做好产品的定位,主攻细分领域,而这些也正是氨纶头部企业的研发重点,从公开资料可以看到,上市公司都加大了对差别化粗旦氨纶、耐高温、抗菌、易染等品种的开发。
微型聚合生产线投资较小,且可以在小试、中试之后转为正常生产线,其转化后的小规模批量生产风险可控,通过建立微型的聚合生产线,实验研发差异化产品,时机成熟后逐步替代正常生产线的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是中小氨纶企业切实可行的路线。
无论如何,在这一轮产能扩张周期里,中小氨纶企业都将举步维艰,但是,亡羊补牢,尤未晚矣,除了上述所说,更要在节能降耗、加强管理能力、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潮起潮落,市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质量上!
免责声明:本网站尊重各方知识产权,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转载、分享等文章内容里的陈述、观点、照片等,保持中立;本网站内容仅供交流学习;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内容、素材涉及版权、授权问题,切勿举报,请与我们联系0575-85751700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