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国家实行目标价格新政后,过惯了临时收储舒服日子的棉企遭遇空前危机。内地植棉面积大幅下降,棉企处于僧多粥少的困局之中,是退出、坚守或立转乾坤、扭转被动局面,成为摆在棉企面前的一道必选题。
植棉面积大幅下降
目标价格新政无疑是内地面积大幅下降的导火索。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3月开展的植棉意向调查显示,2015年黄河流域植棉意向面积为1091.1万亩,同比下降31.8%。其中产棉大省河北同比下降31.8%,山东下降32.7%;2015年长江中下游棉区植棉意向面积为837.6万亩,同比下降33.8%。其中产棉大省湖北省同比下降35.7%,安徽省下降20.8%;2015年西北内陆植棉意向面积为3141.9万亩,同比下降3.9%。其中新疆同比下降9.0%;甘肃下降37.0%。
由此可见,2015年国内植棉面积大幅下降,并且降幅高于新疆,内地轧花企业将会为了有限的籽棉资源展开更为激烈的争夺。
棉企竞争惨烈
据中纤局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28日,2014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5个省区,1480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进行公证检验,检验量达到17807421包,4031624吨,其中新疆15303130包,3465351吨。然而,截止到2013年12月30日,2013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5个省区,1753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进行公证检验,检验量达到26403052包,5985198吨。对比下来,无论是棉企参与公正检验的家数,还是棉花检验量都低于去年同期。新疆的棉花面积和产量相比内地要稳定,内地棉企的淘汰和退出更加明显。
据悉,截至4月13日河北沧州83家400型轧花厂几乎全部停收籽棉,仅剩2、3家200型小厂“苟延残喘”。棉企转型已迫在眉睫,否则只能等死。
面临转型之痛
据了解,一家400型棉企固定资产投入一般不少于500万元,多者或达1000万元。尤其是一些建厂时间较短,或者是仍未收回成本亦或是刚收回成本的企业,一旦放弃,前几年所有努力将付之东流。
内地棉企转型无非以下几条出路:一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卖掉设备改收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二是继续坚守,凭借和客户多年来保持的合作关系,勉强维持企业运转;三是远赴新疆包厂经营。山东一家棉企负责人表示,今年到新疆包厂的山东企业特别多,造成新疆轧花厂的承包费、租赁费居高难下。不过棉企最担心粥少僧多局面再现,导致抬价收购现象。据测算,如果企业加工皮棉低于3000吨,企业将亏损。
据从北疆了解,2014年内地棉企在新疆包厂很少有盈利的情况出现,最好也就是达到盈亏平衡。内地面积大幅下降迫使棉企转型,要转型就要付出一定代价,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更是企业实现涅槃的必经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