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美国公布9月份CPI数据,9月CPI同比上涨8.2%,市场预期为8.1%。美国9月CPI环比上涨0.4%,市场预期0.2%。美国9月未季调核心CPI同比上涨6.6%,为1982年8月以来最高。稍早前公布的PPI数据显示,美国9月PPI同比增长8.5%,预期8.4%。9月PPI环比增长0.4%也高于预期,为三个月来首次上升。美国CPI连续七个月破8,通胀压力迫使美联储加息策略更加激进。据相关机构统计,11月美联储连续第四次加息75基点的概率已经升至95.8%,另有4.2%的概率加息100基点。
转看国内,中国9月CPI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3%。PPI同比上涨0.9%,环比下降0.1%。将CPI数据拆分来看,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影响通胀的最主要因素无外乎能源与食品。美国能源价格9月份同比增长19.8%,食品价格同比增长11.2%。国内汽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2%和16.6%,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8%。造成通胀居高不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供应不足,比如,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能源和食品供应短缺,贸易冲突导致的全球供应链重构,以及新冠疫情导致的产业链流通受阻。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提高利率所能解决的。
深入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国内棉花市场也正经历着一轮“通胀”。原本上年度大量转结的棉花库存能够满足下游企业渡过新棉收购期,但由于新疆地区突发疫情导致的流通中断造成了市场上棉花供应短缺。下游在经历前期棉花价格大幅波动之后,原本库存水平就不高,在刚性需求的不断刺激下,内地棉花基差一路飙升,居高不下。而坚挺的棉花现货价格同样增强了棉农挺价的信心,国庆之后棉花收购价格不断攀升,前后呼应之下,棉花形成了当前的“通胀”局面。
其实棉花“通胀”的症结点并不复杂,这里没有复杂的地缘政治,没有无序的贸易规则,更多的是阶段性的供需错配。棉花产量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棉花需求明明白白,不温不火。
USDA10月份供需报告显示,中国、印度、美国棉花产量均无调整,全球产量略有下调。消费方面中国和印度较9月份报告均下调22万吨。中国消费量从6月份827.4万吨开始逐步下调至当前的795万吨。未来全球棉花消费很大可能会继续下调。原因也很简单,正如上文所述,在通胀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能源和食品挤压了非必需品的空间,消费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棉花消费的减少。
最后的问题就是棉花“通胀”何时休?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当棉花开始大规模收购,疫情得到缓解之时,价格自然回归市场。彼时,棉花交售一旦出现拥挤,收购价格或将出现大幅度回落。另外一个不确定因素是疫情防控政策仍然以坚持动态清零为总方针,突如其来的管控措施对生产流通的影响仍在所难免。